你的位置:大发登陆welcome > 新闻动态 > 解放战争时期的“行辕”和“剿总”,哪个级别更高权力更大?
解放战争时期的“行辕”和“剿总”,哪个级别更高权力更大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45 点击次数:80
1947年11月,傅作义低调担任了“北平行辕副主任兼华北剿总总司令”;到了1948年2月,卫立煌带着新婚妻子回国,同样低调地出任了“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”。这种双重职务的安排让人有些困惑,可能有人会认为,既然两位总司令在行辕中只是副职,那么“行辕”的地位和权力肯定高于“剿总”。这种想法其实有些片面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傅作义和卫立煌这两位陆军二级上将分别担任行辕副主任兼"剿匪总司令部"总司令时,两个行辕的正职领导仍然在位。北平行辕主任是陆军一级上将李宗仁,东北行辕主任则是陆军一级上将陈诚。无论是从职位级别还是军衔来看,傅作义和卫立煌都比他们低,所以担任副职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安排。
两人处境还是有明显不同。李宗仁作为地方军将领,北平行辕名义上是高层机构,实际上没啥实权,傅作义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行。而陈诚作为蒋介石的嫡系,在东北吃了败仗后,躲在上海医院养病,虽然还挂着行辕主任的头衔,但卫立煌早就把他晾在一边,全面掌控了东北的军政事务。
大家都知道,"行辕"其实就是"行营"改了个名字,本质上没什么区别。那么老蒋在最后阶段搞出来的"剿总",和之前的行辕相比,哪个级别更高、权力更大呢?这个问题牵涉到国民政府领导人的更替、国民党军队指挥系统的调整,还有老蒋在战争策略上的改变,要解释清楚得花上五分钟。
一、从行营到行辕,只是换了个叫法而已。
1932年,蒋介石第二次下台后又重新掌权,他意识到自己虽然控制着军队,但在党和政府中的政治根基并不牢固,暂时无法完全掌控党政军大权。因此,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,只担任了国民政府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”一职,而将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让给了年事已高的林森,这个职位从此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摆设。
虽然实际掌控着军队和政府,但老蒋毕竟不是正式的国家领导人。每当他离开南京老巢,长期驻扎某个地方时,都得带着一群参谋和随行人员。为了在指挥部队对抗红军时有个正式的名头,就设立了带有明显军事性质的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地行营”,简称“某地行营”。最早成立的是1934年的“南昌行营”。
南昌行营的目标直指闽赣苏区,老蒋那会儿频繁奔波于南京和南昌两地,也算是名副其实。后来随着局势变化,又陆续设立了重庆行营、武汉行营等机构。不过这些后续设立的行营,老蒋亲自坐镇的时间不多,通常都是委派一位高级别的行营主任代为管理,相当于"钦差大臣"的角色,权力不小。
抗日战争开始后,在军事委员会和各个战区之间,陆续设立了多个行营,像天水、西安、桂林、汉中和赣州这些地方都有。这些行营的任务是协调两个或更多战区的军事行动。举个例子,李宗仁负责的汉中行营,按道理来说可以指挥第一、第五和第十战区。不过,这些行营主任到底有多大权力,还得看蒋介石对他们的信任程度。
1943年,重庆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,导致国民政府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林森不幸去世。此时,蒋介石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权力,他迅速接手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政府职位,同时担任国民党总裁、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,全面掌控了党、政、军大权。随着地位的提升,他有意重新命名自己的办公地点,但由于战争仍在进行,这个想法被暂时搁置了。
日本投降后,蒋介石为了抢占各地,迅速设立了多个行营:东北归熊式辉管,广州交给张发奎,西北由张治中负责,重庆则派何应钦坐镇。他还把原来的汉中行营改名叫"北平行营",亲自跑到华北去接收地盘。原有的各个战区都被划归这些行营管理,比如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和孙连仲的第十一战区,就都归北平行营管辖。
1945年10月,"双十协定"刚签完,国内一片和平景象。老蒋觉得"行营"、"战区"这些称呼有点过时,就琢磨着改个名字。他决定把"行营"改成"国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辕","战区"改成"某地绥靖公署"。这么一来,北平行营就变成了北平行辕,第十一战区改叫保定绥署,第十二战区成了张垣绥署。虽然名字换了,但实际内容还是老样子,没啥实质性的改变。
从行辕转变为“剿总”,性质已经完全不同。
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,国民党军队在各条战线接连失利,蒋介石终于意识到高层指挥存在的问题:首先,军令不够集中,以华北为例,李宗仁虽名义上是行辕主任,实际上却被架空,孙连仲和傅作义两人职位相当,各自为战,缺乏有效的战略协同。
与此同时,南京政府此前一直顾及颜面,未能全力投入战争资源调配。到了1947年末,蒋介石着手准备实施"全面战争"策略,即通过高度集权的军事统治手段,肆无忌惮地压榨民众,疯狂掠夺人力物力。
随后,他们在各个重要地区设立了“剿匪总司令部”,用军队直接控制地方政权,行动变得愈发激进。在三大战役爆发之前,他们在长江以北的五个主要战区分别成立了东北剿总、华北剿总、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。
东北剿总是在东北行辕的基础上改组的,华北剿总是由北平行辕调整而来,华中剿总则是以武汉行辕为根基重新组建的。简单来说,从机构等级来看,剿总和行辕的地位其实差不多。
不过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:剿总机构越来越像军队,政治和军事结合得更加紧密,总司令的职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!
拿东北行营来说,熊式辉名义上是东北的头号军政大员,可实际上行营下面还设了个“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”,由杜聿明当司令,全权负责东北的军队和打仗的事。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的嫡系,在军事上说话特别管用,这样一来,熊式辉这个行营主任的权力,自然就被分走了一部分。
李宗仁在北平行营当领导时,完全使唤不动孙连仲带的中央军,更不用说傅作义手下那些绥远的“自家部队”了,他的部门基本就是个发文件的地方。后来傅作义当上了“华北剿总”总司令,华北地区差不多60万人的部队,他都能真正调动。副司令陈继承不服气,结果还是被傅作义挤走了。这么一来,傅作义在华北战场上算是真正做到了“一个人说了算”。
傅作义和卫立煌为什么一开始还挂着"行辕副主任"的头衔呢?这是因为行辕撤销和主任离职都需要一个过程。当时李宗仁和陈诚还在任上,虽然傅作义和卫立煌已经被任命为"剿总"总司令,但只能暂时担任行辕副主任作为过渡。反正两位正主任也顾不上管事儿——一个在南京忙着竞选,另一个则在上海养病。
三大决战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三大剿匪总指挥部。
解放军不会因为对方的人事调整就改变行动,该打的时候照样打。因此,华北和东北的军事指挥绝不能中断。傅作义和卫立煌上任“剿总”总司令时,已经全面掌控了华北和东北的军政大权。所谓的“副主任”头衔,不过是为了给这两位一级上将留点面子,迟早是要摘掉的。
1948年5月,李宗仁当选为“副总统”,准备前往南京履职。蒋介石随即下令取消北平行辕。与此同时,陈诚主动辞去了所有职务,东北行辕也被撤销。这样一来,华北和东北地区不再同时保留行辕和剿总两个机构,傅作义和卫立煌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总司令的身份行使职权,不用再顶着“副主任”的头衔。
一个月后,原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被提拔为“参谋总长”,不再负责中原战区的指挥工作。他之前统一管理的“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所”和“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”同时被撤销。随后,刘峙被任命为总司令,重新组建了“徐州剿总”。至此,解放战争期间的四大剿总全部组建完成。
在解放战争的三大关键战役中,我军集中火力打击了东北、华北和徐州的国民党军队。从1948年9月到1949年初,短短三个月内,卫立煌在东北折损47万兵力,傅作义在华北起义导致52万军队瓦解,刘峙在徐州仓皇撤退中损失55万部队。这三个所谓的“剿总”机构彻底崩溃,总计154万精锐被消灭,这直接撼动了蒋介石政权的根基。
三大剿总垮台后,老蒋被迫第三次下台。仅存的“华中剿总”在北平和谈时,被李宗仁改名为“华中军政长官公署”,就像之前把“行营”改成“行辕”一样,只是换个名字装点门面,本质没变。另外,汤恩伯的“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”其实和剿总级别一样,之所以叫法不同,是因为它负责的是后方区域。
百万大军跨过长江后,白崇禧的华中军政机构、汤司令的京沪杭防务总部相继垮台。接着,余汉谋的华南军政机构、张群的西南军政机构,还有那些低一级的绥靖机构,全都被解放军彻底清除,成为历史的尘埃!
相关资讯
